中碳汇应邀出席2023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

2023-04-24

4月20日-21日,由中国节能协会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主办的2023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在上海召开。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培学,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IMF原副总裁朱民,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中国节能协会监事长房庆,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宋忠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和相关部委领导等出席了会议。

中国节能协会秘书长宋忠奎主持开幕式

本次论坛以“降碳增金·绿色赋能”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推动气候投融资,建立适应碳中和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论坛从学界和业界**的政策分享、金融发展解读、碳资产管理领域的学术和实践资源,全面剖析了中国特色碳金融体系。借鉴国际最新的碳金融实践,探讨分析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碳金融产品发展和应用面临的问题,共同探索碳金融促进绿色低碳投融资机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协同共赢以及真正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碳中和贡献智慧。

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培学

姜培学理事长在欢迎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重要议题。同时,作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随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金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和关键作用。首届中国碳金融论坛的举办,旨在为更好地服务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气候投融资,建立适应碳中和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

赖晓明董事长在欢迎辞中指出:碳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全国碳市场稳健发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全面推开,绿色信贷、绿色投融资项目的持续增加,绿色和低碳金融标准不断推出,这都有力的推动碳金融的迅速发展。上海环交所将根据国家的双碳战略部署,从继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和各项工作、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的国际化三个方面,和各机构一起积极共同推进碳金融建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贡献中国力量和经验。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

齐续春副主席在致辞中强调:我们国家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迅速,在绿色顶层设计文件出台后,各绿色金融工具相关的文件相继的出台,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必将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

赵鹏高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近3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协调有关部门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助力安全平稳降碳、不断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三个方面,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

徐华清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依托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百万亿元规模的总投资需求,需要政府财政投资、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有效投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作为全国碳市场主要的技术支持机构,将在全面总结**个履约周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交易制度、提升监管水平、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市场功能建设,在做好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持续做好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与碳金融发展相关研究与支撑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

雷曜副所长在致辞中提出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围绕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形成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信息披露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创新,以及国际合作五大支柱,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人民银行正在积极制定转型金融的政策框架,继续鼓励创新融资工具、推动碳核算的金融应用,同时,人民银行还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专项债贷款,重视环境效益和减排成效的可核算性。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建设,实现绿色金融更高质量发展,以及转型金融的协同发展,更加关注中小微等弱势被动主体的绿色转型,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要利用科技手段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核算生态环境的效益,在金融定价中得以体现,还要稳妥推进金融机构环境风险、情景分析与风险、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工作,前瞻性做好金融机构环境气候风险的防范。

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

刘燕华主任指出,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着能源需求与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系统成本的制约、国家能源安全、新能源的战略型矿产资源不足等许多挑战。而要实现绿色创新,就要解决绿色能源总量、成本、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和智能化管理等问题。刘燕华主任提出通过平台经济建设、通过逆向创新引导绿色技术发展,以及无形资产的管理与开发,支持绿色创新的观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IMF原副总裁朱民

朱民行长介绍了目前各知名机构对于碳中和投资规模的测算,并提出碳中和投资的未来前景广阔。朱民分析了新能源投资、交通投资、科创投资等不同领域的碳中和投资前景及各领域的细分赛道情况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投资工具的情况。朱民强调,投资越早越好,越大越好,越快越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资短期是推动经济增长、长期是帮助绿色的经济转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

刘世锦主任指出,减碳与增长的矛盾是绿色转型中的**挑战,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应该也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三种不同减碳类型,其中,创新型减碳有机会启动和引领远超减碳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为此,刘世锦主任提出创新型“碳替减”概念 ,并建设性的提出“碳替减”的三支柱体系,并从顶层设计到体系落地提出了一套系统思路。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

潘家华主任指出气候融资因其时间、空间和主体的不匹配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各种困境。因此首先要科学认识碳达峰,变革迈向碳中和,需要避免攀高峰与高碳投资风险。潘家华主任强调,零碳能源革命已然发生,市场动能强劲,气候资金需要从垄断科层到分散扁平化。同时,气候资金需要转向市场新动能,高碳能源向零碳可再生能源变轨发展,进而引发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

陈诗一常务副校长指出,碳金融政策要发挥政府与市场双向的促进作用,仅仅靠政府、靠金融机构,都无法达成,还要靠我们企业来发挥自主内生的决策作用。碳金融能为我们碳中和的巨量投资来进行定价,资源要素重置以及风险的识别与管控。而碳金融要实现以上功能,主要是通过碳价指数、碳资信评价、碳资产管理三大核心基础设施来完成。陈诗一常务副校长详细介绍了碳资产管理的工具方法、碳资信评价体系以及复旦碳价指数相关情况。国家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决策者、生态环境专家、经济学家、布局和参与碳金融市场的投资机构中高层、碳市场相关的服务机构高管代表六百多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中碳汇资产运营(深圳)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兼董事薛锡辉应邀出席活动,与云集碳咖互动交流,碳索未来共同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中碳汇公司主要从事碳资产开发管理及碳金融业务,是一家碳达峰碳中和综合型服务企业。设立“绿碳博研能源研究院”,为客户科技创新、构建智慧能源管理体系,拥有自主研发软件平台系统,可进行碳盘查、碳足迹数据化测算。林业、农业碳汇开发、绿电开发、碳资产管理运营、碳资产收购、碳资产托管、碳配额交易,充分利用现有林业、农业资源现状把农村、农民的利益落在实处。碳标签认证资质走在全省前列,解决出口企业的高额“碳关税”痛点。打造零碳数智管控平台,为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实时碳排放监测服务。以“技术+金融”赋能风光储能、新能源梯次再生利用。以银企商的专业金融力量,为企业规划绿色碳金融,破解融资难魔咒。为政府、园区、企业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规划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在建筑等领域发起、制定低碳实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