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碳翁”薛锡辉:碳汇是我一辈子要干的事业
2023-01-06原文 转自广州日报 2023-01-05
在大山里,薛锡辉的手机响个不停。大山里里面信号不好,薛锡辉哼哧哼哧爬上了一个山头,才有信号。薛锡辉边听电话边拿出皮尺,站上梯子,测量着一棵树的高度。“合格!这里最高的树有十多米高,普遍高度都在5米以上。”一天下来,薛锡辉的头发上沾满了书上掉下来的松针,衣服上也满是树木浆液。这几天,薛锡辉正在广东某县考察一个森林碳汇项目。这个县的森林覆盖率很高,薛锡辉和团队带着无人机,连续在深山老林里勘测了半个月,得出结论,这个县可开发森林面积达到150万亩,每年可产生碳汇收益可达6000万元。过去15年,薛锡辉一直在做“卖碳翁”,部分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经过他牵线后也获得了“卖碳”收入。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四处“找碳”。在他看来,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如今中国碳市场已经进入了**的年代。“我希望卖碳能为当地农民带来增收,帮助当地老百姓富起来,碳汇是我要干一辈子的事业。”他说。
深入深山老林找碳
时逢冬季,说起“碳”,在脑海里浮现的莫过于我们最熟悉的《卖碳翁》(节选):“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寒冬里能温暖我们的木碳,可是,随着近百年来全球工业的飞速发展,伴随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得臭氧层空洞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性灾害频发,这时需要另一种碳——“碳翁”薛锡辉正在努力开发的为地球降温的——各种林业、农业、海洋等碳汇来为地球减碳。
说起碳汇,自称现代“碳翁”的薛锡辉,此刻正站在粤东北某座山顶,眺望着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向记者娓娓道来。
薛锡辉说,当“卖碳翁”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为他经常去的地方都是深山老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约510亿吨的温室气体,全球升温趋势日益凸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明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并实现中和,在20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已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其中芬兰为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提出于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国拟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解决当今社会主要矛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在需求。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和增量在世界上都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依然存在,并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解决。对此,我国政府积极建设碳交易市场,有效缓解中国碳排放较高的问题。2012年以前,中国碳市场主要以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为主。随着后京都时代到来,中国开启了碳市场建设工作, 2011年11月,中国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碳市场建设帷幕。从2013年6月,深圳率先开展交易,其他试点地区也在2013年到2014年先后启动市场交易。试点碳市场逐步发展壮大。目前,中国试点碳市场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七个试点碳市场从2013年陆续启动运行以来,逐步发展壮大,初步统计,目前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截至2020年8月末,七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92.8亿元。
碳汇的话题,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薛锡辉说:“我自己这辈子和环保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的双碳是**的环保,碳汇是可以干一辈子的事业。”
薛锡辉来自梅州五华的农村,从小就与大山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1996年,18岁的年轻小伙薛锡辉便已经来到广州闯荡。因为有了在梅州学习过摩托维修的经验,薛锡辉到了广州也发展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短期内就开了三间摩托配件维修店。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速,很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状况,当时没有推进垃圾分类,薛锡辉敏锐地意识到,那些千人厌万人烦的垃圾,其实是一座宝贵的“城市矿产”,于是,他毅然放弃摩配店,前往创业最热土—深圳从零开创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回收公司,正式涉足环保再生行业。“应该说,我当时就为目标的双碳工作减碳降污是做了一些贡献的。”薛锡辉自豪地说。不管是工业五金塑胶,还是生活垃圾,经过统一分类处理后,都能产生循环利用价值。“政府不用增加投入,企业获取合理效益,工人分享应得好处,同时还达到垃圾资源减量化的目的,真的是实现了多赢。”并在不久之后涉足投资多个行业,在全国开发了工程领域的线上电子保函业务,此举也节省了大量纸张,也是一个节能降耗环保的事业。
十多年前,碳汇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当时与广东的很多偏远山区去和当地干部聊起林业碳汇,他们都一头雾水。“那时,我跟他们说,你们这里有大片森林,可以固碳,你们这里的森林吸收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拿来卖钱。他们都瞪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因为他们觉得,森林里的大树吸收了二氧化碳,怎么可以拿来卖钱呢?这事听起来有些不靠谱。”但如今,薛锡辉再到广东很多地级市,和当地干部,哪怕是村委会干部,聊起林业碳汇,他们也都十分了解。“不用我多费口舌,他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天天在各大媒体上都能看到。”
薛锡辉说,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间额外增加的碳汇量,经权威机构核定后可在市场上交易,当地政府集体各业主也可以通过卖碳来增加收入。”
“广东到处都是‘绿色黄金’”
薛锡辉如今是一家专门从事森林碳汇开发交易的公司掌门人,他自称是“卖碳翁”。“我和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有些不同。我卖的不是木炭,而是林业碳汇。”薛锡辉说。
薛锡辉解释说,“卖碳”的核心逻辑是“高排放者付费”。他打比方说,两个企业根据国家的控制性排放要求,分别获得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但甲企业因为要扩大生产规模,10万吨的排放指标远远不够用,需要超标排放,但技术减排成本高,如果超额排放将受高额处罚。而乙公司通过技术改造等实现减排,其实际排放量比配额量少于10万吨,那么节省出来的量就可以在碳市场交易;或通过碳汇来抵消一部分,这样市场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手”,推动企业减碳。
醉心于林业碳汇的薛锡辉打开了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他说,从树种看,乔木类树种碳汇量较多,非常适合开发林业碳汇。从已公示的林业碳汇项目来看,造林项目每亩可产生碳汇量0.3-1.2吨/年左右。广东省的碳汇量最高可以达到亩均1.2吨/年,差不多是北方省份的两倍。“从这个角度看,广东到处都是‘绿色黄金’。包括很多森林覆盖率高的小山村,如果将新建成的人工林都计入森林碳汇,村民每年可以增收上千元。”过去几年,已经有多个城市的市、县林地在薛锡辉的核心技术团队帮助下产生碳汇收益。薛锡辉来自梅州大山的农家,做事踏实朴实,这让他在取信于别人方面更有优势。
薛锡辉说,他这个“卖碳翁”能有事做,除了全国碳市场逐渐成熟外,广东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大,也是一个积极因素。如今广东森林覆盖率已达58.7%。这些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级市韶关是薛锡辉经常去的地方。韶关当前正积极争取创建广东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4.43%。他去到韶关的很多村里,他跟村干部说,“你这里有这么大面积的人工林,就是一座‘绿色银行’。如果把村子里面的林子全部纳入林业碳汇市场,村民每年有望获得几千元收入,对乡村振兴大有帮助。”村干部一听都喜出望外。
从2021年开始,薛锡辉明显感到自己忙碌了起来。前来找他“买碳”和“卖炭”的人都明显多了起来。“找我买碳的,主要是高排企业,找我卖炭的,主要是有森林资源、想把森林资源折合成碳汇卖钱的。如今,我这里已收购了不少碳配额。”薛锡辉说,中国的碳市场要逐步成熟,既需要政府的相关制度设计,也需要像他这样的“碳”路者,只有让企业进一步了解碳市场及其运行模式,碳市场才能真正活跃起来。
“‘卖碳’就是我要干一辈子的事业”
和薛锡辉聊天,他的手机通常响个不停。记者正在和他聊着,经常有人打电话过来找他咨询碳相关事宜。他通常要停下来至少和对方聊5分钟。但这种忙碌,却让薛锡辉感到十分充实。在他看来,中国的碳市场已经迎来了**的年代。碳市场早已不是一个风口,不会是一阵风刮过就停止,随着“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企业绿色发展、减少碳排放也是大势所趋,而他作为“卖碳翁”更是大有可为,关于“碳”的生意,是一门可以干一辈子的大事。
经过薛锡辉牵线达成的碳交易累计金额达数千万元,如今他手头还储存着不少碳当量。因为在碳汇交易领域小有名气,很多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慕名来找薛锡辉。
薛锡辉告诉记者,中国已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欧盟也将从2023年1月开始实施碳关税政策,未来数十年,国内外碳市场都会越来越活跃。“我确信‘卖碳翁’就是我要干一辈子的事业。”薛锡辉再度向记者重复着自己的志向:中碳汇以科技创新、智慧能源、节能减排为已任,为企业、园区及林业、农业提供专业的碳交易等金融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为各级企业提供全方位双碳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实现低/零碳发展转型;为出口企业实现碳中和,解决高额“碳关税”痛点;开发林业、农业碳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形成一批以双碳为持久的零碳企业,全面服务大湾区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努力成为中国碳市场的重要引领者、标准推动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欢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欢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蔡凌跃